2020年7月,经国务院批准,江苏省南通市行政区划迎来重大调整——撤销县级海门市,设立南通市海门区。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南通的城市空间格局,更在经济发展、资源整合、战略对接等多个维度释放出显著红利,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一、突破空间瓶颈,重塑城市发展格局
海门撤市设区前,南通主城区面积仅三百多平方公里,人口不足百万,与苏州、无锡等苏南城市相比WhatsApp网页版,存在“小马拉大车”的尴尬。海门作为南通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县,其撤市设区直接为南通主城区贡献了近1200平方公里土地和90余万常住人口。调整后,南通主城区面积和人口均实现翻番,市区常住人口突破300万,彻底打破了长期制约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。
这一变革的直观效应体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上。2018年国务院“52号文”要求地铁建设需满足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,此前南通因人口不足面临地铁建设受阻的传闻。海门设区后,南通顺利跨越这一门槛,已开工的地铁1号线、2号线建设未受影响,为未来轨道交通网络延伸奠定了基础。
二、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行政效能
行政区划调整后,原海门市各级人大、政府、法院、检察院等机构统一更名为海门区对应机构,人员职务自动转任,避免了行政资源重复配置。同时,崇川区与港闸区合并为新崇川区,进一步精简管理层级,提升决策效率。
这种“加减法”并用的改革,使南通能够更科学地定位各区功能。例如,海门区依托“通江通海通上海”的区位优势,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和通州湾新出海口配套经济;新崇川区则聚焦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,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。行政效能的提升也体现在招商引资上——撤市设区后,南通能够以市级统筹资源对接重大项目,避免县域竞争导致的内耗。
三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,打造北上海门户
海门设区的战略价值,在于其作为长三角北翼核心城市的区位突破。海门与上海崇明岛隔江相望,境内拥有南通新机场(规划年客运量4000万人次)和通州湾新出海口两大战略载体。撤市设区后,南通得以将海门纳入整体规划,推动北沿江高铁、南通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与上海无缝对接。
这种对接不仅是地理上的连通WhatsApp网页版,更是功能上的互补。例如,南通新机场与浦东机场、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,而海门作为机场选址地之一,其设区后能够以市级资源保障项目落地。此外,海门撤市设区也使南通市区与上海市区实现接壤,为产业协作、人才流动、创新要素共享创造了条件。
四、激发经济活力,推动高质量发展
从经济数据看,海门撤市设区并未削弱区域发展动力,反而通过资源整合释放了更大潜能。2019年海门GDP达1350亿元,位列江苏长江以北县市首位;撤区后,其经济数据纳入南通市区统计,直接提升了南通整体经济实力。更关键的是,南通能够以市级平台统筹产业布局,避免县域经济同质化竞争。
例如,海门依托滨江临海优势,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、现代物流等产业;而通州区则聚焦家纺产业转型升级。这种分工协作模式,使南通在2019年实现下辖县市GDP全部突破千亿的均衡发展格局,为冲刺“万亿GDP城市”奠定基础。
五、回应民生关切,提升城市品质
撤市设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红利,更是民生福祉的提升。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在揭牌仪式上强调,要“以人民为中心,回应百姓期盼”。设区后,海门居民能够共享主城区优质的教育、医疗、文化资源,例如南通轨道交通延伸带来的出行便利,以及市级财政投入增加的公共服务升级。
同时,城市品质的提升也体现在空间格局的重塑上。南通通过撤市设区,构建立体化交通、特色化空间、链式化产业、一体化城市、现代化治理“五大格局”,推动从“县域经济”向“都市经济”转型。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城市能级,更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。
结语:从“江海小城”到“长三角北翼明珠”
海门撤市设区,是南通打破发展天花板的关键一跃。它不仅实现了空间扩容和资源整合,更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抢占了先机。如今的南通,正以海门为支点,撬动“全方位融入苏南、全方位对接上海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”的宏伟蓝图。这场变革证明:行政区划的调整,不仅是地理版图的重新绘制,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。在“大城时代”的征程中,南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、更高效的治理、更协同的发展WhatsApp网页版,书写着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