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atsApp网页版登录WhatsApp网页版登录

WhatsApp中文版

中国老年会销礼品网__ 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揭秘

你家老人是不是也接过这样的电话?“阿姨,我们店新开张,免费领鸡蛋,还能听健康讲座!”结果一去就被忽悠买了上万元的“神药”?最近海安曝光的这堆案子,简直把老年人的“养老钱”当成了唐僧肉!什么蜂胶软胶囊能消炎治鼻炎,铁皮石斛能降血糖治胃病,三七能“包治一切血症”,连个藏十八宝酒都敢吹“抗肿瘤”——合着这些骗子开的不是养生馆,是“太上老君炼丹炉”啊?

 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揭秘 __中国老年会销礼品网

更气人的是WhatsApp网页版,他们还偷偷印“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”,摆明了“钱进我口袋,想退没门”!市场监管局的“铁拳”是砸下去了,可为啥这些骗局还是像韭菜一样,割了一茬又一茬?今天咱就扒开这层皮,看看这些专坑老人的“会销套路”到底有多脏,以及咱们到底该咋护住爸妈的养老钱袋子!

先看这些骗子有多“精”:把套路玩成“剧本杀”,老人一步都跑不了

你以为会销就是一群人坐那儿听讲座?太天真了!海安这几个案子,简直是把“骗术”做成了标准化流程,每一步都踩在老人的软肋上。咱来拆解一下他们的“剧本”——

第一步:用“免费诱饵”勾鱼,成本低到你想不到

不管是养生馆还是养老服务部,开头都玩同个把戏:免费送东西。鸡蛋、面条、洗衣粉、小毛巾……不值钱,但对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,“不要白不要”。就像海安那个养老服务部,发签到卡,满次数送小礼品,老人为了凑次数,天天往那儿跑。结果呢?礼品是钩子,真正的“饵”在后头——等你混熟了,就开始推销“居家养老服务”和“保健食品”。你以为占了小便宜?人家早就盘算着你口袋里的退休金了!

中国老年会销礼品网_ 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揭秘 _

第二步:打“亲情牌”攻陷心理防线,比亲儿子还“孝顺”

这招最损!你想啊,现在多少老人子女不在身边,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骗子可会了:天天“叔叔阿姨”叫得比蜜甜,陪你唠嗑,听你讲过去的事,天冷了提醒加衣服,下雨了还送你回家。有个案子里的老人就说:“他们比我儿子还关心我。” 感情牌一打,老人心里一暖,防备心早就扔到九霄云外了。等你把他们当“好孩子”,他们就开始“掏心窝子”给你推荐“好东西”:“阿姨,我爷爷以前也高血压,吃了这个蜂胶,现在血压稳得很!”——你看,连“爷爷”都搬出来了,多有“说服力”!

第三步:把保健品吹成“神药”,吹牛不打草稿还敢录像

这是最核心的一步,也是最缺德的一步。海安那几个案子里,骗子的宣传简直离谱:蜂胶软胶囊能“消炎、改善高血压、鼻炎、高血糖”,铁皮石斛能“降低血糖、治疗高血糖、抑制炎症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”,三七更狠,“能够治疗一切血症WhatsApp网页版,无论是出血还是瘀血都管用”WhatsApp网页版,连个泡酒都敢说“抗肿瘤”!关键是,他们还敢录视频、做《市场调查表》,把这些瞎话当“证据”给老人看。老人哪懂什么“食健字”“药准字”?一听“能治病”,想起自己的老毛病,想起不想拖累子女,脑子一热就掏钱了。

第四步:甩“霸王条款”堵后路,想退钱?门儿都没有

你以为买了就能退?太天真!有个案子在休息区二楼藏了一堆卡片,反面印着“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”。这就是典型的“霸王条款”——你买了东西觉得没用想退?他一句“解释权在我”,就能把你堵回去。老人脸皮薄,吵不过人家,只能自认倒霉。有些骗子更狠,收了钱就换地方,等你发现上当,人家早就卷款跑路了,连人影都找不到!

老人为啥总“中招”?不是笨,是孤独和焦虑被当成了“提款密码”

肯定有人说:“这些骗局这么假,老人怎么会信?” 这话可太站着说话不腰疼了。你以为老人是“老糊涂”?其实他们是被“精准拿捏”了。咱来唠唠老人为啥容易掉进这些坑——

中国老年会销礼品网_ 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揭秘 _

首先,孤独是“突破口”:骗子填补了情感空缺

现在的老人,尤其是空巢老人,最怕的不是没钱,是没人陪。子女上班忙,一年回不了几次家,电话里也是“嗯啊哦”几句就挂了。骗子呢?天天嘘寒问暖,比亲闺女亲儿子还勤快。有个阿姨被骗后说:“他们每天陪我说话,听我讲我家孙子的事,我不买他们的东西,都觉得对不起他们。” 你看,老人买的哪是保健品?是那份“被关心”的感觉啊!骗子就是抓住了这点,用“情感投资”换“养老钱”,缺德到家了!

其次,健康焦虑是“催化剂”:“不想拖累子女”成了软肋

老人上了年纪,谁没点高血压、关节炎的老毛病?他们最怕的就是生病住院,怕花钱,更怕给子女添麻烦。骗子就利用这点煽风点火:“阿姨,你这高血压要是不吃我们的蜂胶,以后中风了怎么办?到时候给孩子添多大负担!” 这话一戳,老人心里咯噔一下——对啊,我得自己照顾好自己,不能拖累孩子!于是,哪怕一万块钱一瓶的“神药”,也咬牙买了。他们不是傻,是太爱孩子了,爱到宁愿自己被骗,也想“健健康康不给孩子添麻烦”。

再者,信息差是“保护伞”:老人根本分不清“保健品”和“药”

你让年轻人看“食健字”和“药准字”,可能还能分清;但对老人来说,包装上印着“健康”“养生”“调理”,再配上几个穿白大褂的“专家”(其实可能是临时雇的演员),他们就觉得“这是正经药”。骗子还会故意混淆概念:“我们这不是药,但比药管用,没有副作用!” 老人一听“没副作用”,更放心了——反正吃不死,万一起作用了呢?这种“宁可信其有”的心理,让骗子钻了空子。

最后,“群体效应”推波助澜:大家都买,我不买像吃亏

会销现场一般都搞得热热闹闹,一堆老人坐在一起,前面有“专家”讲课,旁边有“托”带头鼓掌、抢着下单:“我买10盒!我爸吃了这个腿不疼了!” 老人一看,这么多人都买,肯定是好东西啊!再加上骗子在旁边煽风:“今天特价,就这一次机会!” 一冲动,钱就掏出去了。这就跟年轻人双十一“凑满减”一样,在群体氛围里,理性早就没了。

光骂骗子没用!子女、监管、社区,得一起搭个“防护网”

现在市场监管局的“铁拳”行动是给力,曝光了案子,也罚了款。但咱说实话,光靠罚款能根治吗?骗子罚完款换个马甲还能再来,老人的养老钱可经不起这么折腾。要想真正护住老人的钱袋子,得从根上想办法——

当子女的,别光说“别买”,得“陪逛”“陪聊”“陪科普”

很多子女发现老人被骗,第一反应是骂:“你怎么这么傻!说了多少遍别买那些破东西!” 老人本来就委屈,你再一骂,他们更不敢跟你说了,下次被骗了还得自己扛。正确的做法是啥?

—— 陪逛:老人非要去听讲座?行,你陪他去!当场就问骗子:“你们这蜂胶能治高血压?有药监局批文吗?把检测报告拿出来看看!” 骗子一看有年轻人陪着,多半就怂了。

—— 陪聊:平时多给老人打电话,不光问“吃了没”,还得聊“今天小区有啥新鲜事”“你那老姐妹最近干啥呢”。老人情感需求满足了,就不容易被骗子的“甜言蜜语”迷惑。

—— 陪科普:用老人能懂的方式讲知识。比如把“食健字”和“药准字”印在卡片上,贴在冰箱上;给老人看正规医院的科普视频,告诉他们“保健品不能治病,生病得去医院”。别嫌麻烦,你多说一句,老人就少一分被骗的可能。

监管部门,除了“铁拳砸”,还得“提前防”“盯紧查”

现在的监管大多是“事后处罚”,老人被骗了、投诉了,才去查。能不能把功夫下在前面?

—— 提前预警:社区网格员、片警多盯着点辖区里的“养生馆”“健康生活馆”,只要发现天天有老人进进出出,还发小礼品,就得上门看看,问问老人在里面干啥。

—— 全程监控:要求搞会销必须提前备案,现场全程录音录像,而且得把宣传内容报监管部门审核。敢瞎吹“能治病”?当场就能叫停!

—— 重罚“惯犯”:对那些换个地方、换个招牌继续骗的,不光罚款,还得列入“黑名单”,让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都开不了店。金额大的、坑人多的,直接移交公安,追究刑事责任!光罚几万块钱,对骗子来说就是“毛毛雨”,得让他们疼到不敢再犯!

社区也得发力:建个“防骗互助小组”,老人帮老人

老人最信谁?还是老人。社区可以组织退休医生、教师这些有威望的老人,成立“防骗互助小组”。平时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骗局,教大家怎么识别“保健品陷阱”;发现邻居老人不对劲,比如突然买了一堆“神药”,就主动去提醒:“老张,你那药能治高血压?我儿子是医生,要不我帮你问问?” 老人之间互相照应,比子女和监管部门单枪匹马强多了。
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这不是“老人的事”,是“每个家庭的事”

海安曝光的这些案子,看着是别人家的事,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。今天你觉得“我爸妈不会被骗”,明天可能就接到老人哭着说“我买了五万块的蜂胶”的电话。涉老会销骗局,本质上骗的不是钱,是老人的信任、情感和对健康的渴望,毁的是一个家庭的安宁。

别等到老人被骗光了养老钱才后悔,也别指望光靠监管部门“铁拳”就能一劳永逸。当子女的多花点时间陪陪老人,监管部门多往前站一步,社区多搭个平台,咱们一起给老人织张“防护网”——让骗子没机会靠近,让老人能安安心心领免费鸡蛋,听健康讲座,但再也不会稀里糊涂掏出养老钱。

毕竟,老人的晚年幸福,才是咱们每个人最大的“保健品”,不是吗?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