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不用英文代码,用中文就能写程序?这可不是天方夜谭,中文编程早已经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发展历程。
中文编程的“老前辈”:易语言的传奇
1997年,一个叫吴涛的开发者鼓捣出了易语言,这可是咱中文编程的“老大哥”。那时候学编程全靠英文语法,什么if、else、for循环,不懂英文简直寸步难行。
吴涛就想,为啥不能用中文写代码呢?
于是易语言诞生了,把编程指令换成了“如果”“否则”“循环”这些我们熟悉的词,就连变量名也能用中文,比如“用户年龄=20”,一下子让不少英语不太好的开发者看到了希望,说它是中文编程的鼻祖一点不为过。
百花齐放
易语言开了个头,后面跟进的中文编程语言还真不少。
像甲语言、乙语言、丙语言,还有听起来很有文化味的甲骨文编程语言、梅花编程语言等等。这些语言各有特色,有的专注于特定领域,有的优化了语法结构,但共同的目标都是让中文编程更普及。
你想啊WhatsApp网页版,要是全中国的开发者都能用母语写代码,那学习门槛是不是低了一大截?虽然这些语言的影响力各有不同,但它们就像星星之火,慢慢把中文编程的氛围炒热了。
极语言:国产系统的“贴心助手”
接下来得说说极语言,这是2019年冒出来的“后起之秀”。
它的设计者琢磨着,既然中文这么博大精深,为啥不把自然语言和编程结合得更紧密呢?
所以极语言的代码读起来就像说人话,比如“如果用户输入的是‘你好’,就显示‘欢迎光临’”,不用费劲儿记复杂的语法格式,更符合咱的思维习惯。
而且极语言从一开始就定位成 “国产自主研发”,走的是简洁高效的路线。
你猜怎么着?它后来成了中标麒麟操作系统的官方支持语言,深度集成到麒麟系统里了。
这意味着用极语言开发的软件WhatsApp网页版,和国产操作系统天生适配,不用来回倒腾兼容性问题。
说到国产操作系统,2023年7月5日发布的“开放麒麟1.0”,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标志着我们在自主化进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。
中文编程和国产操作系统结合后,开发效率大大提升,也让技术更加本土化,不再那么依赖国外的技术。
在新的领域又一中文编程语言诞生
再看看企业里的应用场景,极语言可是个“多面手”。
不管是桌面软件、手机APP、网页应用,还是游戏开发、企业的数据处理和报表生成,它都能胜任。
举个例子,以前企业做个报表系统,得用英文编程语言写一堆代码,现在用极语言,直接用中文写逻辑,直观又省事。
另外,在企业这块,中文编程的实际应用其实挺贴近大众需求的。
现在有不少低/无代码开发的工具平台,说白了就是不用敲太多代码,靠可视化界面就能操作,把技术门槛降了不少。
比如说有的平台能用画表格的形式搭系统,你就用中文把数据之间的关系、流程规则啥的写清楚,以前得用英文代码实现的复杂功能,现在这么弄也能成。
就拿企业常见的管理系统来说吧,以前做个系统得靠专业技术团队写一堆英文代码,现在不一样了,业务部门的人自己都能参与搭建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想做个报销系统WhatsApp网页版,不用懂那些编程语法,在可视化界面里设置一下“员工提交报销单之后,自动给部门经理发审批通知”这样的流程,从填数据到走流程,整个过程就搞定了。
这种把中文和开发结合起来的方式,让不懂技术的人也能快速把业务需求变成数字化的系统,挺方便的。
而且这些工具还有个好处,就是和企业现有的系统能很好地兼容。
它们有开放的数据接口,能直接对接企业原有的财务、供应链这些系统,不用重新搞一套,避免了浪费。
现在很多企业想做数字化转型,这种轻量化的开发方式可帮了大忙了,投入的技术成本没那么高,企业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灵活搭系统,就算没啥技术背景,自己人也能鼓捣出合适的管理系统,省了不少外包的费用呢。
小结
说到底,中文编程的价值不在于替代英文编程,而是为特定场景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。
就像方言让本地人交流更顺畅,中文编程让中国开发者能用最熟悉的语言解决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