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饭馆上菜真的快。很多人都没想到,端上来的菜一大锅,堆得满满当当。香港人看到总是先愣一下,不知道从哪儿下筷子。
对比一下南方。南方饭店,哪怕大城市也爱一小盘一小碟,精致摆得整齐。东北餐桌,好像只管量,堆高了再说。第一眼真有点吓人。
香港夫妇就这样被吓住了!
点菜容易低估东北量大。菜单上写得简单,小鸡炖蘑菇几个字,没见着旁边写“这是一大锅”啊,水饺更没标注“堆成山”。哪儿知道一来这么多!
有时候还会猜,这么实惠,价格怎么这么低。哈尔滨不少馆子,一个大菜十六块钱。吃着吃着就觉得,有些便宜真不敢信。
互相笑了起来。邻座东北人一直在看,这对夫妇夹着菜露出无奈的表情,都被逗得笑出来了。打包饭盒也得赶紧要上。
巴洛克风情街那天变成了美食笑场!
东北菜油水重,份量管够。南方不少人撑不住,香港这对夫妇也没招,硬着头皮多吃几口还是剩下。谁也没想到,一顿饭让普通小馆热闹起来。
盘子里的饺子叠成山。他们坐一会,叹一句:原来在东北吃饭不能多点。一个锅、一盘主食,已经比香港几倍量。
邻桌的人忍不住多聊两句,说香港小酒楼都按人头、小盘慢慢来。东北只管多,价钱也低。听着就想笑。
有些人来之前以为哈尔滨冷,只想着多穿点,没想到食物量才是最大的关。这桌饭一出来,人全明白了。
十六块钱的大锅菜!
网上热闹。有人发东北大油条,有人晒南方四串肉。评论里说油条像胳膊粗。南北对比图又多一组,大家愿意看。
饭店热气腾腾。吃的人说不累,笑的人也不少。东北人爱招呼客人,用实打实的锅菜。
一场普通晚饭,两桌变熟人。大家聊着饭量、家乡菜式,隔阂就没了。
这不是第一次有港澳台游客被东北饭量“打服”。很多人还会再打包带走,晚上继续接着吃,在房间里复盘一下“东北分量”。
哈市街头这种热闹还挺多。饭馆里,用餐人多了,笑声就特别大。食物摆桌上,气氛也跟着升温,好像下雪天里顿时暖和了不少。
东北餐馆普遍实惠。即使不点招牌菜,普通家常小菜也够多。一份菜能吃三人,广东人见了还会问这价格是不是印错了。
有些人拿着价格单对着看telegram中文版,现场只是在猜是不是菜单落了零。在香港点菜whatsapp网页版,这样一桌得二百块,在哈尔滨一百都花不掉。
两地饮食习惯,其实差别就在这桌饭上。一个讲究实惠,一个看重精致。到了这里,大家都成了好奇的孩子。
笑点还在继续。香港夫妻带着一大包饭菜离开,说下次只点主食加小菜。东北网友在网上看一遍又一遍,各种评论都很真诚。
东北管饱,香港精细。
桌上各地口音混在一起,没有隔阂。外地人觉得新鲜,本地人觉得热闹。遇上分量大,更多是笑话自己。
哈尔滨的风雪没有挡住大家说话,饭桌上反倒多了温暖。注重体量,这里的人对食物也特别有安全感。
走出饭馆,大家还在讨论用餐经历,香港太太拎着剩菜,说着“这在香港够吃两顿。”
下次再来饭馆,多问一句“这道菜量多不多”。可能东北服务员说,一份够三个人吃饱。
写到最后
一桌饭,两个地方的人一起笑。分量多,价格低,是东北给外地人的第一感受。广西、江苏、广东、香港的人到了哈市,都在饭桌上被“招呼”过。食物温暖了胃whatsapp网页版,也让人觉得身边多了点熟悉感。